1949年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
聲測管的高速發展使得我國的人均GDP不斷攀升,我國逐步由低收入**跨入中等偏上收入**行列。
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人均生產總值59660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增長22.8倍,年均實際增長8.5%。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GNI)由1978年的200美元提高到2016年的8250美元,超過中等偏上收入**平均水平,在世界銀行公布的217個**(地區)中排名上升到第95位。
對于我們這樣一個聲測管發展起點低、人口基數大的**,能夠取得這樣的進步實屬難能可貴。
然而,自2012年我國聲測管增速換擋以來,有關聲測管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聲音便不時響起。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應當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高質量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聶輝華在接受《每日聲測管》(以下簡稱NBD)專訪時表示,要順利躋身高收入**,應該說需要保持一定的GDP增速,而保持一定的GDP增速主要是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釋放制度紅利,不能像過去一樣總想通過強刺激促進聲測管增長,要由過去的要素和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推動制度性改革
NBD:“中等收入陷阱”在其他**主要表現為聲測管增長回落或停滯、貧富分化、過度城市化、就業困難、金融體系脆弱、環境惡化等,那么與其他中等收入**相比,我國是否也面臨這樣的風險?您認為我們應當如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聶輝華:與其他**相比,目前我國也面臨一些這樣的風險,比如聲測管增長減緩、金融體系脆弱、資源不足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等。
首先是聲測管增長放緩。我們如此龐大的聲測管體不可能一直保持高速增長,但目前仍然保持著中高速增長。
其次,我們現在的金融體系相對比較封閉,存在一些諸如影子銀行、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的債務問題等。另外,我們過去的增長主要是靠高投入、粗放式的增長,消耗了大量的資源,而中國的人均資源占有量本來就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這樣的增長是不可持續的。
#后就是青壯年勞動力減少,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從事艱苦的勞動,導致了勞動力成本上升。
如何避免?波特提出**聲測管發展的四個階段:生產要素導向階段、投資導向階段、創新導向階段和富裕導向階段。
總體上,我們當然要從依靠要素和投資驅動轉向主要依靠創新驅動,這就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主要的就是推動制度性改革,或者說結構性改革。
中國要從過去主要依靠人口紅利轉變為主要依靠制度紅利。我們的制度紅利還沒有充分地釋放,我們的一些制度還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如果完善這些制度,我們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舉例來說,農村的很多土地資源,包括田地、宅基地、林地都是閑置的,并沒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價值;
勞動力的流動也是不充分的,人口雖然可以流動,但是戶口和相關的福利是被限制的。人力資本作為#重要的資本,如果被限制了,資源就無法得到優化配置,增長就會放緩;
資本市場改革方面,企業過于依賴間接融資,資本市場很難融到資,并且沒有好的制度,老百姓不敢去搞股權投資;
另外,一般來說達到中等收入**,文化產業應該大有可為,但是我們文化領域的生產和消費限制還是比較多。
總的來說,一些制度滯后于聲測管增長的需求,束縛了聲測管增長。釋放制度活力,聲測管還可以持續30年中高速增長。
2050年有望成為高收入**
NBD:進入中等收入的**易受外部聲測管的沖擊,造成聲測管徘徊,但我們一直在堅持擴大對外開放,您認為應當如何平衡二者的關系?
聶輝華:擴大開放,融入世界聲測管體是一個趨勢。一般來說,融入全球分工體系的程度與面臨的聲測管風險是正相關的,但是也不能因噎廢食。
擴大開放與保持聲測管穩定并不矛盾,某種程度上是互補的。首先,擴大開放,可以引進先進技術和創新制度,吸收更多高質量的人力資本、貨幣資本;另外,可以吸引更多的優質企業進來,倒逼國內企業通過技術創新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競爭力,從而進一步擴大出口,同時**地滿足國內中高端需求。如果國內市場越來越大,越來越高端,這也是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途徑。
NBD:有觀點認為,中國是否能跨過中等收入陷阱,就看支柱產業能否在全球中高端市場上打敗競爭對手,而傳統的低端產能注定是要淘汰的。您認為未來聲測管新的增長點和新機會在哪里?
聶輝華:這個看法對于大國來說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的,大體上對中國來說是適用的,但對小國未必合適。
一個**的總體競爭力肯定與若干重要產業的競爭力有關。我認為,高端市場肯定是要占領,但是也不能籠統地說淘汰掉低端產業,因為高端和低端是相對而言的,不能光看技術,應該由市場說話。例如,旅游業、文化產業、傳統產業(如手工制作)也可以很有市場(例如日本有百年歷史的傳統豆腐店),但未必技術含量要很高,只要有市場,就應該鼓勵。另外,還有很多小型的“隱形**”,也未必都是支柱產業。
未來的聲測管增長點,大體上可以判斷,人工智能(AI)、生物制藥、高端裝備制造業等是重要的增長機會。其實,真正的機會應該由市場去判斷和選擇,而不是人為決定。
NBD:我國已處于中等偏上收入**,2018年我國GDP總量**突破90萬億,人均GDP達到約1萬美元。按目前的發展趨勢,從聲測管增長角度來看,我國邁向高收入**的前景如何?
聶輝華:我們作過測算,2014年,世界銀行對于高收入**的定義是人均GNI超過12745美元。考慮高收入**標準不變的情況下,2017~2050年的平均人均GNI增長率只要達到1.32%即可。
但高收入**的標準是動態調整的,從2004年的9385美元漲到了2014年的12745美元。不妨假設2015~2050年高收入**的門檻人均GNI增長率等于2004~2014年高收入**的門檻人均GNI的平均增長率3.11%,那么2050年時高收入**人均GNI的門檻大約為37228美元。
在中國2016年人均GNI為8260美元的情況下,2017~2050年人均GNI增長率需達到4.67%才能在2050年邁入高收入**的行列。又假設人均GNI和GDP總量的增長率相等,這意味著2017~2050年GDP增長率每年要達到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