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夫王利保表演撒網。通訊員 江淦泉攝春日的婺源色彩斑斕,美不勝收。思口鎮漳村漳溪河水面上水汽蒸騰,如夢如幻,數十臺照相機和攝像機對準河中掛著紅燈籠的漁船,隨著頭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漁夫嫻熟地撒下漁網,快門聲頓時此起彼伏。這名漁夫叫王利保,今年53歲,皮膚黝黑。他從小在水邊長大,早年是一名真正的漁民,收入全部靠在漳溪河捕魚。如今,他從事的仍然是漁夫工作,不過只撒網不捕魚,被人們稱為“景區模特”。優美自然景觀吸引無數游客“我8歲就開始跟隨父輩學捕魚了。”說起過去的捕魚經歷,王利保說,那種網撒下去,大魚小魚全部網住。早年的漳溪河也因為遍布垃圾,每到夏天臭氣熏天,人們繞著走。2002年,王利保遭遇了一場車禍,導致腰椎斷裂,此后6年,他大部分時間臥床。為了治病,王利保花費30多萬元,這錢大多是借來的。經過幾年的治療休養,王利保漸漸可以下地走路,但由于落下嚴重病根,干不了重活,一家人因病致貧。漳村始建于南宋末年,全村約有千戶人家,村后有條寬闊的漳溪河。一邊是粉墻黛瓦的古村落,一邊是青翠欲滴的水口林,兩岸的景致倒映在水中,形成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卷。河上有座**的板凳橋,電影《閃閃的紅星》中,潘冬子劃著船,唱著“小小竹排江中流,巍巍青山兩岸走”的鏡頭,取景地就在這里。近年來,漳村實施秀美鄉村建設,打造“攝影天堂”,成了“零門票”景觀村,還吸引了《歡樂頌》等影視劇組前來取景拍攝。漳村優美的自然景觀,吸引了國內外無數游客的目光。王利保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漁翁”為保護一河清水,當地政府對漳溪河實施常年禁漁令。此時的王利保,反而覺得脫貧致富的機會來了。頭腦活絡的王利保,利用自己熟識捕魚的一整套流程,開始讓攝影師拍攝自己撒網的畫面。由于懂得擺姿勢、善構思,王利保頭戴斗笠、身披蓑衣、劃著漁船“打魚”的場景吸引許多攝影師和游客的目光。由于腰部落下后遺癥,經常病痛發作,上船表演半小時前,王利保必須口服止痛片。“抽旱煙,用葫蘆喝酒等動作都是我自己設計的,#吃力的表演項目當屬‘打水漂’,必須扭腰才能完成。”王利保說,看到攝影師和游客拍攝到滿意的照片,他覺得自己的付出值了。王利保一時間成了全國有名的“網紅漁翁”,他捕魚的照片還登上了美國《時代周刊》雜志,向他預約付費拍攝的旅游團隊多了起來。王利保的“財路”越走越寬,2018年底成功脫貧。今年1月,村里為了鞏固脫貧成果,為他提供了一個公益性工作崗位,專門清理河道垃圾。“漳村的山水養育了我,還讓我有錢掙,我要更加愛惜家鄉的旅游資源。”王利保說,船還是那條船,人還是那個人,但收入比以前高多了,特別是旅游旺季,他接待事先預約的付費攝影團隊,每月收入有五六千元。4月3日,王利保買了兩頭黃牛,平時放在漳溪河沙洲上,供攝影師和游客拍攝,農忙時耕田。“等有了小牛,就賣掉大牛。”王利保說。堅持綠色發展 保護一河清水每年春秋兩季,是王利保#忙碌的時候,只撒網不打漁,在家門口“作秀”,收入比以前高得多。然而,他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為普通游客免費當模特。很多人慕名而來,王利保成為漳村鄉村旅游的一張“名片”。“如此美麗古樸的場景讓我眼前一亮。”來自的游客楊先生說,小河非常靜謐,有了漁船和漁夫,加上原始的捕魚的方式,趣味性增加了不少。精明能干的王利保還是個熱心腸。工作之余,他義務擔任巡河員,打撈游客不慎掉落水里的貴重物品,分文不收。這些年來,他先后從水里救起11人。汛期,板凳橋被水沖倒,對岸王村有8名學生要到漳村上學,王利保義務擔任渡工,每天往返兩次,接送孩子上下學。王利保從傳統漁夫轉型為“景區模特”并脫貧致富,演繹著人堅持綠色發展的新時代故事。(記者 徐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