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督陶官唐英編著的《陶冶圖》中“束草裝桶”的場景陶瓷包裝歷史博物館內的稻草包裝展示傳統稻草包裝非遺技藝(攝于1970年代)不久前,一部講述抗戰時期故宮國寶南遷的熱播劇《國寶奇旅》,受到了觀眾的追捧。劇中有關瓷器傳統包裝技藝助力國寶遷徙途中完好無損的情節,揭開了一個鮮為人知的秘密。而4年前,在“南海一號”沉船考古中,船艙內超過6萬件的南宋瓷器重見天日。讓人驚訝的是,大量窯系的瓷器被發現時,擺放得規整有序,井井有條,易碎的瓷器得益于高超、成熟的包裝技藝,雖遭遇大風大浪、埋藏海底800多年,而器型依然完好如初。,名滿世界的中國“瓷都”,千年窯火,生生不息。在瓷器輝煌的背后,以“束草裝桶”為代表的陶瓷包裝技藝,作為一種文化遺產,也在傳承中不斷發展。而走進全國**的陶瓷包裝歷史博物館,能讓人強烈地感受到,與中國陶瓷制造史相生相伴的傳統陶瓷包裝非遺技藝,同樣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傳奇。一部熱播劇引出一項非遺絕活每年春暖花開之時,是趙水濤#為忙碌的時候。作為全國****的博物館——陶瓷包裝歷史博物館的館長,他要為即將到來的“國際博物館日”與“世界文化遺產日”的相關非遺傳承展演活動做前期準備。與往年不同的是,趙水濤今年推動這些非遺文化公益活動的底氣更足了,這緣于不久前他看到的一部熱播劇——《國寶奇旅》。正是這部電視劇,再一次見證了抗戰時期,一件重大歷史事件與一項非遺技藝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系。電視劇《國寶奇旅》根據長篇紀實文學《故宮三部曲》改編,是一部42集的諜戰大片。該劇講述九一八事變后,隨著日軍的侵略野心加劇,為保護故宮文物免遭日軍侵吞,1933年2月,任弘毅和周若思奉命踏上護送國寶南遷之路。一段險象環生、考驗不斷的“國寶奇旅”就此展開。如何確保故宮國寶在南遷途中完好無損,尤其是對國寶級陶瓷等易碎品的保護,成為南遷任務的重中之重。而瓷器傳統包裝技藝,在國寶南遷途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趙水濤說,劇情中,瓷器傳統包裝方法,得以詳盡的再現。《國寶奇旅》劇情中有關國寶怎樣包裝轉運,有這樣的對話:“我覺得咱們裝箱的辦法,也要重新摸索和實驗,確保運輸萬無一失。”“我看可以把運到故宮的還沒有的瓷器箱打開,看看人家是用什么辦法轉運瓷器的,經驗可以借鑒嘛?!备鼮榭少F的是,劇中還就傳統瓷器包裝保護作用,進行了現場跌落破壞性測試。經過試驗,發現效果特別好。由此,所有專家一致同意,采用陶瓷傳統包裝技藝,以確保國寶南遷運輸中萬無一失。趙水濤考證,在國寶南遷歷史事件中,的確有瓷器傳統包裝方法保護故宮國寶南遷的真實佐證。曾參與國寶南遷的原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那志良,在《典守故宮國寶七十年》一書中記載,他們在故宮庫房發現,清代從進貢的瓷器,皆以木桶裝運,他們把10個碗當成一個整體、用草把碗扎緊,放在桶里,每束之間,再用谷殼隔開、塞緊至毫不松動,因而運到去的瓷器雖千里跋涉,但沒有一個破碎的。于是,大家仔細研究、揣摩、學習,終于摸索出文物裝箱的四字真言:“穩、準、隔、緊”?!胺€”是指“謹慎的態度”,“準”是“正確的方法”, “緊”是在打包時,每捆瓷器須牢牢扎緊,“隔”是在捆與捆之間用稻草谷殼隔離開。這樣一來,國寶南遷的安全問題,迎刃而解。曾在上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任故宮博物院院長近20年的史學家馬衡,也在回憶文章中稱,國寶南遷得到當時的國民政府授權后,他與故宮博物院其他館長一同開始著手準備中國近代史上#大規模、#驚心動魄的文物大遷徙。馬衡曾述:故宮工作人員借鑒了瓷器傳統包裝方法,在市場上買來普通的瓷器碗,用四層包裝方法,紙、稻草、棉花、木箱……做試驗,確保了不論翻車、進水,損失都能降到#低。而在后來的國寶南遷萬里征途中,瓷器傳統包裝方法得到了完美驗證,在歷史上創造了一個奇跡,書寫下了功不可沒的一頁。一位傳承人與一家****的博物館說到陶瓷包裝,趙水濤一直是侃侃而談,足見其對陶瓷包裝的熟悉程度?!叭松?0許,我在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陶瓷包裝?!?62歲的趙水濤淡然卻又充滿深情地說道。的確,作為陶瓷稻草包裝技藝的傳承人,他見證并參與了瓷都陶瓷包裝業的不斷變革與持續發展。說起為什么要建陶瓷包裝歷史博物館, 趙水濤說,是“瓷器之國”的代表,聞名世界,縱觀千年陶瓷史,陶瓷包裝歷來都是陶瓷產業的一個重要環節。隨著陶瓷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陶瓷包裝也經歷了無數次變革。各個歷史時期的包裝方式,都充分反映了瓷都人的聰明才智,并在陶瓷發展的歷史長卷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而促使他自掏腰包建博物館的還有兩個理由,一是作為瓷都,沒有一個反映陶瓷包裝文化的歷史博物館,是有缺憾的;二是他人生的#份職業就是陶瓷稻草包裝學徒工,那份初心與熱愛,讓他欲罷不能。出生在、從小在昌江河邊長大的趙水濤,年少時在昌江河邊玩耍,就常在船運碼頭看到用稻草包裝的陶瓷發往外地的場景。46年前,16歲的他,進入一個街道社辦陶瓷包裝小組,作為社會補充力量為各瓷廠包裝陶瓷,先后在當地多家陶瓷企業從事稻草包裝,學徒4年,終日與稻草為伴,雙手常被鋒利的篾片割成一道道口子,晚上疼得睡不著。然而,人生的#份工作,卻讓他深深地領悟到陶瓷包裝這種古老技藝的深刻內涵。1977年,趙水濤進入工藝美術廠,改行從事陶瓷藝術工作,他虛心好學,刻苦鉆研,迅速成為單位青年骨干,他創作的《四美圖》圓形瓷屏風等作品,在當時廣交會上備受外商喜愛。眼看著,他的人生將在陶瓷藝術的道路上開啟新的篇章。然而,一次不尋常的經歷,卻讓他又返回了陶瓷包裝行業。有一回趙水濤出差到,聽說陶瓷因稻草包裝,進入國內大城市污染環境,售貨員嫌臟不愿拆包賣,嚴重影響銷售。還有一次,當聽到陶瓷出口國外,在外國口岸更換包裝后,價格高出國內好幾倍,聯想到他們廠工藝瓷那簡易與單調的包裝,他仿佛領悟到了什么。1984年,正巧陶瓷包裝被列為全國重點改進項目。為全面提高陶瓷包裝設計水平,市紙箱廠面向輕化系統內招聘有美術基礎、又有陶瓷稻草包裝經歷的設計人員,他成了不二人選,從此,他又走上了陶瓷包裝與設計之路,并不斷學習,很快成為陶瓷行業內包裝設計的佼佼者。陶瓷包裝要改進,絕非易事。在他的影響和推動下,1990年,在亞運會和首屆陶瓷節前夕,當地幾家主要陶瓷企業率先使用了由他設計開發的彩印陶瓷包裝,從而翻開了陶瓷包裝改進的新篇章。上世紀90年代初,平面設計開始進入電腦操作階段,為了掌握這一技術,趙水濤來到深圳,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一家設計公司的高管。90年代末,當他得知市包裝協會秘書長曹勛榮病危,特地趕回來看望。曹勛榮拉著他的手,顫抖而哽咽地說:“水濤啊,我身體不行了,以后全靠你來領個頭,記住千萬不要放棄陶瓷包裝改進!”他的心靈被強烈震撼,雙手緊握著那只冰涼而又枯干的手說:“我記住了,你放心,我決不會放棄……”不久,趙水濤從深圳返回家鄉,創建了全國#家民營陶瓷包裝設計研究所。從2013開始,趙水濤為彌補陶瓷包裝歷史脈絡不清、資料欠缺的窘況,開始自費籌建陶瓷包裝歷史博物館。為此,他到處走訪陶瓷包裝界老前輩,搜集和整理有關陶瓷包裝歷史故事、資料、文獻、照片、標準匯編及包裝工具實物等。歷經3年多的策劃、設計、裝修,2015年,全國#家陶瓷包裝歷史博物館終于建成。緊接著,趙水濤又編著出版了有史以來#部《陶瓷包裝演繹史》專著。陶瓷包裝歷史博物館的建立和《陶瓷包裝演繹史》的編輯出版,得到全國行業內許多專家的充分肯定,一致認為這兩個項目不僅填補了我國陶瓷行業博物館和陶瓷包裝專著的兩個空白,而且,在挖掘陶瓷包裝寶貴遺產、傳承陶瓷包裝優良傳統、弘揚陶瓷包裝歷史文化、見證陶瓷包裝千年變遷、再現陶瓷傳統包裝技藝、展示陶瓷包裝改進成果、促進陶瓷包裝工業發展等方面都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如今,陶瓷包裝歷史博物館已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博物館申報的傳統陶瓷稻草包裝技藝被授予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并已成為大學、航空大學、陶瓷大學等五所院校教學實踐基地。老技藝綻放新光彩陶瓷稻草包裝技藝還有一位傳承人,名叫熊國耀。近段時間,他經常受邀在古窯民俗博覽區、御窯廠等場所表演稻草包裝技藝。熊國耀告訴記者,陶瓷傳統稻草包裝是制瓷72道工序的#后一道工序,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稻草包裝能夠起到保護陶瓷的作用,能使陶瓷經歷顛簸而不破損,同時可以通過外扎工序和竹篾色彩及扎篾的不同位置,來傳達包裝內在陶瓷品種、花色、等級等信息,這項技藝傳遞著悠遠的文化密碼,不應該被淡忘。同為傳承人的趙水濤也認為,古代陸上交通不發達,瓷器的外銷運輸多是采用水運的方式,以贛江、鄱陽湖水系為樞紐,運出,與國內各地商路相銜接,融入全國(、等)商路,并進入古代“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正是古老又神奇的陶瓷稻草包裝技藝,精心呵護瓷器走向世界。1700多年來,陶瓷包裝歷經了無數次的變革與演繹,這其中,“陶瓷稻草包裝” 從元末明初開始至上世紀80年代末,歷經600多年的發展,成為近代史上陶瓷包裝時間#漫長、記憶#深刻、工藝#嚴謹、標準#規范、系列#明顯、記載較完整、保護有成效、貢獻率#大的一種包裝方式。在陶瓷產業發展中,曾為陶瓷文化傳播、藝術交流、商業貿易、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并形成了具有全世界**的、獨有的陶瓷稻草包裝歷史文化??梢源_認的是,“陶瓷稻草包裝”是世界上#早的工業產品系列化、標準化、形象化、規范化、無文字語言化的包裝技藝,比西方**所提出的現代包裝設計理論早600多年。因而,毫無疑問,“陶瓷稻草包裝”為各個時代的陶瓷產業和經濟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為陶瓷享譽世界立下了汗馬功勞。今天,人們在深入研究并保護陶瓷包裝歷史文化遺產時,也許會驚奇地發現:現代人所倡導的產品包裝設計的眾多理論與要素,早在幾百年前就已經在陶瓷傳統包裝技藝中得到了充分和完美的體現。作為一名多年從事陶瓷包裝設計的工作者,趙水濤深深感到,有必要挖掘、整理和保護陶瓷稻草包裝這一古老的歷史文化,重新解讀和認識陶瓷稻草包裝文化的精髓,以更謙卑與虔誠的態度,學習與傳承前人的聰明與智慧?!半S著時代的進步,陶瓷稻草包裝技藝,也許不再被現代陶瓷行業作為包裝之選了,但是這項體現祖先智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仍然是我們寶貴的財富,更是我們創作的源泉?!痹谡劦饺绾巫尷霞妓嚲`放新光彩這個話題時,趙水濤言之鑿鑿地說,他今年正在做的#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利用稻草包裝的傳統特性,將稻草這種材質經過科學加工與應用,加入現代意識,設計出創新創意型的陶瓷包裝文創產品,既符合現代環保要求,又生態古樸,充滿藝術性。他相信,這樣帶著濃厚文化基因與密碼的包裝產品,一定會受到市場的歡迎。而稻草包裝這種古老的技藝,它的文化歷史價值,將在創新傳承與演繹接續中,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與絢麗的光彩。(毛江凡 王景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