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沿河4月18日電 從向黔東北方向出發,車程375公里,約5小時后抵達省銅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淇灘鎮銅鼓村。該村是全縣50個深度貧困村之一。這里的變化與兩年前的“深度貧困”已經不能再劃等號,村民開始富起來了,各項設施建設取得了較大進步。特色生態產業的確是鄉村發展、脫貧致富的巧路子,可淇灘古鎮所在的沿河縣,并非每個村、鎮都有便利的旅游資源。全縣九成以上的地區和銅鼓村一樣山高石多土少,貧困村就有250個,已實現脫貧154個。那些大山腹地的貧困村,脫貧致富的路子怎么走呢?帶著這個疑問,我點選擇了銅鼓村采訪。然而我們進村卻要繞著卡斯特地貌大山兜大圈子,就是這條路,才修好不到1年,是從銅鼓村到肉牛養殖場的生產路,正好路過新搶修出來的村委會。“新修建的村委會,從征地到完工,我們僅用了6個月” 銅鼓村支部#書記杜尚會說。2017年9月,選派到銅鼓村任支部書記之前,杜尚會是沿河縣委宣傳部的網監中心主任。他和村里的副支書楊威一起合計,提出了“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發展特色產業的扶貧思路。但流轉土地的#關卻沒有那么容易,村民舍不得把地流轉給合作社,覺得農民沒有了土地就沒有了著落。杜尚會說:“剛開始村民們轉不過來彎,來了以后我#件事,就是組織大家召開院壩會,講政策、拉家常。請沿河縣委、政府、鎮委領導來把脈。帶企業進村考察,而且我覺得銅鼓村位置占優。”#天村民大會上,十幾個農戶就種植、養殖選址問題 “吵”得熱火朝天:“種什么、養什么?”“瓜果蔬菜,短、頻、快!”“養殖場就得建在以前的荒山地,割草料啥的都方便!”“建到山頂上怎么能行?離新村那么遠!”“我覺著養殖場建在哪里都可以,重點是政府能出錢。”會議開到中途,依舊沒有形成統一意見,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駐村以來,杜尚會的#個收獲就是“功夫在會外”——更多地將村民大會看作是一次公開征求意見的過程和確保村民知情權、參與權的方式,而不必強求一定要在村民大會上通過某一項決策,要將更多工作做在會外,關鍵是把勞動力吸引回來,把企業引進來。扶貧干部一頭連著老百姓,一頭連著合作社。剛開始,杜尚會心里壓力大的很!隨后,通過實地走訪調研,在精準掌握情況和把握村情民意的基礎上,制定嚴謹務實的工作規劃。正是在前期入戶走訪時他了解到,不少村民對脫貧攻堅仍然持觀望態度,其中有的人認為派來的干部就是來“鍍金”,村民甚至懷疑他干不了實事。而且在實地調研中他發現不少村養豬大戶存在散、衛生不達標等問題。“于是我們決定利用冬閑時節,盡快開展養殖園建設的確定選址、程序審批等前期準備工作,確保來年具備條件時能立即著手。”杜尚會說。調研后,找準了村里致貧結癥。結合村民意見建議,召開村兩委會,集體討論,分析利弊,研判可行性,#終形成統一意見。將明顯不合理的要求去除,對有一定可行性的意見則從中選出#優方案。到這里,工作并沒有結束,接下來才是#重要的工作——群眾思想工作。#終的方案里不可能滿足所有訴求,能否做好相關村民的溝通解釋工作、得到他們的支持,決定了決策是否得民心、合民意,能否順利推行。為此,駐村#書記杜尚會針對村民提出的意見,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思考這樣的意見出于什么考量,是否具有可行性、符合集體利益,與#終方案比有哪些利弊……做好充分準備后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成員每人分包幾戶,了解村民所需所求的同時,“一對一”地耐心細致地做好種、養殖園選址的解釋工作,以真心、細心和耐心換民心。現在,銅鼓村搭起了1800平方米養殖圈棚、500平米飼料加工棚、600平米有機肥儲藏發酵棚、進欄肉牛200多頭;紅心柚120畝、紅萵筍100畝、辣椒100畝和丹參50畝,生態特色產業高低錯落,與鄉村振興遙相呼應。與此同時,杜尚會帶頭加強基層黨組織隊伍建設,拓寬農村黨員來源渠道,注重從致富能手、返鄉創業就業人員、退伍軍人、大中專畢業生和有奉獻精神的村民中選拔培養發展黨員,助力脫貧攻堅。一年多來,銅鼓村修建了村公共文化活動廣場1200平方米,打造了100多米文化墻;硬化通村組公路7.9公里;實現每個自然寨修建1個200立方米的蓄水池,為每家每戶安裝了入戶水管及100盞入戶亮化的路燈。下一步,在春暉行動中,杜尚會計劃幫幾個返鄉農民工流轉土地200畝,養殖孔雀、野雞、野豬、兔子、梅花鹿、駝鳥等10多種動物,建成銅仁市**村級動物園。沿河縣委副書記宋選文說:銅鼓村正是秉持著“民心是#大的政治”這一理念,憑借著將工作做在前頭、將工作做在會外的工作思路,一項項幫扶工作才贏得村民支持、進展順利。當前,沿河全縣全力沖刺決戰脫貧攻堅,“回顧一年多的駐村工作,我感覺這個地方我的目標還沒有完成。妻子王小芳也追隨我從城里來農村支教了。目標沒達到,我就不收兵。”杜尚會堅定地說。(張雷)【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