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記者從省生態環境廳獲悉,我省通過全面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管理、持續抓重點流域治理、全面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等舉措推進碧水保衛戰。據悉,通過綜合治理,2018年我省納入**“水十條”的55個考核斷面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6.4%,高于目標考核任務11個百分點。烏江干流水質實現年均達標。22個地級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26個縣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99.7%,各項指標均超過預定目標。全省151個地表水省控斷面水質狀況總體為“優”,優良水質斷面比例為97.4%。我省全面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管理,結合環保部和水利部開展的全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專項行動相關要求,對部分不滿足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的進行適當調整。啟動《省飲用水水源環境保護辦法(試行)》的修訂工作。加強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完成了我省地級、縣級、鄉鎮及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環境保護狀況評估報告(初稿)工作。開展農村千人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隱患排查及專項整治工作,共排查了1649個水源地,對存在環境問題和未開展規范化建設的水源地要求地方政府制定整改方案,將于2019年6月之前完成整改。持續狠抓重點流域治理。以抓好烏江、清水江流域磷污染防治工程為重點,特別排放限值管理為手段,開展行業排查工作,加強汛期調度,保障全省水環境質量提升。全面排查流域內網箱養殖。開展磷化工企業排查評估工作,根據排查評估報告,對涉磷企業根據不同流域、不同情況研究嚴于**排放標準的特別排放限值。全面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開展農村環境整治現場檢查,對建設進展滯后項目采取預警通報等措施,督促地方采取措施推動項目建設,確保完成農村環境整治任務。截至目前,已安排2018年中央、省級資金40034萬元,支持開展以農村飲用水源地保護、農村污水、垃圾治理為主的農村環境整治。此外,省生態環境廳還督促相關部門完成“水十條”相關工作,配合住建部門開展黑臭水體整治,積極開展河長制工作,開展水污染防治生態補償工作。在省內四大流域(烏江、清水江、紅楓湖、赤水河)進行復制推廣全省生態補償資金總額累計約3.1億元。已將2.33億元用于所屬流域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和能力建設。(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