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4月24日電(趙竹青)在第四個“中國航天日”即將來臨之際,國際宇航科學院研究中心23日在舉辦了“國際宇航科學院中國院士助力創新發展研討會”。會上,航天智能技術創新中心發布了“思源”計劃藍皮書,推動航天智能創新技術發展。“思源”計劃是推動航天智能創新技術發展的綱領和行動計劃。據悉,中心將在2019年圍繞“智能制導控制、智能感知、智能計算和智能系統集成”四個方向,圍繞航天建設智能生態鏈,推動航天智能產業發展壯大。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航天智能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包為民描繪了智能科學技術與航天事業融合的發展藍圖。智能技術與航天的融合分為4個階段。#階段是航天工程系統各個關鍵環節實現智能化,例如控制系統將著力增強應對各種不確定性和任務變化的能力;第二階段,航天器將具備學習能力,成為會學習、可訓練的航天器;第三階段,航天器還將具有泛化能力,也就是能夠舉一反三、超越常識認知;第四階段,航天器甚至會具備演化、進化能力,能夠自主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航天智能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包為民中國科學院院士、長征三號甲系列總師姜杰介紹到,未來的智慧火箭將像人類這樣的智能體一樣具有會聽、會看、會學習,越飛越聰明的特點。從能力角度,智慧火箭在故障情況下要具備自適應控制、在線軌跡規劃、任務降級處理等幾種能力,以**入軌為**目標,執行任務更加靈活。中國科學院院士、長征三號甲系列總師姜杰“創新中心的‘路線圖’是發展航天智能的技術主線。”航天自動控制研究所所長、中心副主任馬衛華宣布了智能技術創新中心的發展路線圖。路線圖從“個體智能、群體與人機混合智能”2個視角,針對火箭,衛星,探測器3類裝備,提出了從當前到2035年發展的4個階段。#階段的特征為“個體強適應,群體自組網”,第二階段的特征為“個體自學習,群體能協作”,第三階段的特征為“個體能泛化,群體強對抗”,第四階段的特征為“個體自演化,人機能融合”。描述了感知與理解、運動與控制、學習與適應、規劃與決策、溝通與協同5種能力特征。據了解,后續,航天智能技術創新中心將每年都編制、發布“思源”計劃藍皮書,不斷發展航天智能技術,推動航天強國建設。航天自動控制研究所所長、航天智能技術創新中心副主任馬衛華包為民介紹,當前,智能技術已成為技術發展焦點,而航天工程與智能技術的深度融合將成為發展趨勢。航天智能技術創新中心是圍繞**重大戰略需求,支撐**重大科技專項和重大工程,加速智能技術的突破與應用,依托航天自動控制研究所和航天控制工程研究所,聚合內外部智力資源和成果而建立的。中心的發展定位是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航天領域取得系統性突破,提升航天智能化水平,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航天產業的深度融合。2018年,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七次工作會指出要著力推動宇航系統的智能化發展。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航天領域正處于新一輪的技術變革中,即將邁入智能時代。航天智能技術創新中心制定和實施了航天智能技術發展行動計劃,并將其命名為“思源”計劃。“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據介紹,“思源”計劃鼓勵航天人繼承前輩頑強拼搏、迎難而上、以國為重的報國之志,不忘初心,始終牢記技術創新是航天發展的源動力,不斷創新、做精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