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注樁聲測管檢測規范]“穩增長”沒有回頭箭 政策組合將優化
“行百里者半九十。”2019年開年至今,中國資本市場破冰回暖,經濟增長預期觸底回調,人民幣匯率重返穩態,政策面的持續發力已經推動預期面的初步修復?;趦韧獠肯蚝泌厔?,未來一段時期“穩增長”政策是否延續,正成為市場的焦點之問。
我們認為,從可行性看,經歷2018年的騰挪調整,當前“穩增長”政策已突破瓶頸,正處在效力上升期。財政政策后勁充沛,貨幣政策的內外部約束消解,為“穩增長”提供了擴展空間。從必要性看,由預期面的修復到基本面的內生復蘇,中間仍需要政策面的繼續發力。
2019年中國經濟總需求雖能企穩,但尚不足以開啟內生性的強勁反彈。外部風險沖擊雖有緩和,但是隱患猶在。“促改革”和“防風險”亦離不開“穩增長”基礎,因此“穩增長”難以松勁。有鑒于此,“穩增長”政策開弓沒有回頭箭,有望貫穿2019年全年。未來一段時期,“穩增長”政策組合有望迎來新一輪優化,進而**地匹配中國經濟“減速增質”的轉型特征。
可行性:跨越瓶頸,“穩增長”效力增強
年初至今內外部壓力初步舒緩,中國“穩增長”政策是否仍會在2019年長期延續?我們認為,解析這一問題,先看可行性,再看必要性。著眼可行性,2018年7月至今,“穩增長”在耗費大量政策成本后,方才突破瓶頸、初見成效。值此政策效力上行之際,抓住機遇擴大成效,以較小成本長遠地夯實增長底線,而非半道而返、反復耗損,才是經濟治理的全局#優解。
#,財政政策后勁充沛?;仡?018年下半年,前期改革陣痛導致的基建項目和資金不足,是制約積極財政落地發力的主要因素。近期,這兩個因素正被有效消解。從項目層面看,根據**發改委數據,2018年基建擬建項目同比增長5.3%,為2019年提供了較豐富的項目儲備。并且,《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適時推出,以及《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的落地執行,有望為大灣區和農村地區的基建打開新空間。
從資金層面看,2019年地方專項債額度的大幅調升,配合各省市交運基建投資計劃的普遍擴容,料將提供相對充裕的基建資金。此外,2019年鐵道債額度升至3000億元,較上年增加600億元,用以支撐投產新線高達45%的同比增長。走出清庫陣痛之后,2018年末財政部PPP項目庫中基建投資總額實現同比凈增長,有望在2019年的落地階段對基建投資形成增量支持。有鑒于此,在項目和資金的雙重驅動下,2019年基建投資后勁充裕,對“穩增長”的貢獻有望穩步增強。
第二,貨幣政策內外活化。從內部來看,得益于“寬財政”持續發力,貨幣政策跨越結構性瓶頸,“寬貨幣”向“寬信用”的傳導效率正在提升。規模層面,2019年1月,新增人民幣貸款和社融規模增量均創下歷史新高,社融存量同比增速觸底反彈。在結構上,1月居民和企業部門中長期信貸大幅增長,企業債券融資同比多增幅度連續第三月擴張,表明“寬信用”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正在優化。
此外,近期階段性“井噴”的票據融資,雖然存在套利隱患,但是客觀上紓解了中小企業融資的燃眉之急,避免了流動性風險的爆發。2019年央行金融市場工作會議針對性地強調了對票據市場的監管和建設,未來票據融資亦有望在監管引導下,加速向中長期融資轉化。
從外部來看,得益于美聯儲緊縮步伐放緩,以及全球資本轉向新興市場,中美國債收益率短端利率倒掛現象舒緩,人民幣匯率重返長期穩態。年初至2月27日,離岸、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累計升值幅度均已突破2.7%。伴隨外部匯率風險的減弱,中國貨幣政策進一步加碼“穩增長”的空間有望拓寬。
必要性:挑戰猶在,“穩增長”不可松勁
今年以來,伴隨“穩增長”政策效力的提升,中國資本市場回暖,市場對經濟增長的預期開始回調。但是,我們認為,從金融市場的破冰修復,到實體經濟的內生復蘇,仍需要一定時日,同時外部風險或將反復起落,因此“穩增長”政策仍需持續發力、久久為功。
聚焦內部,復蘇進程尚在中途。本輪中國經濟筑底,恰與“減速增質”的轉型大周期相疊加,需要依次走過四個階段:1)政策傳導;2)經濟企穩;3)內生動力復蘇;4)改革紅利引導長周期反彈。正如上文所述,2018年7月至今,中國經濟剛由#階段走入第二階段,政策效力的提升有望促使中國經濟從一季度開始漸次企穩。但是,實體經濟內生增長動力的修復仍需時日。
長期來看,2018年工業利潤增速的下滑,以及當前“高庫存+低PMI”的現狀,都將對2019年制造業投資產生滯后壓力。2018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的下降,則將對2019年消費引擎產生滯后壓力。由此,在“穩增長”政策的支撐下,2019年總需求雖將大概率企穩,但是尚難開啟內生的強勁反彈。有鑒于此,在未來較長時間內,中國經濟的企穩依然不能缺少“穩增長”政策。
“促改革”、“防風險”離不開“穩增長”
從全局視角來看,“穩增長”是2019年中國經濟政策體系的支柱。“促改革”層面,對于金融供給側改革,“穩增長”至關重要。一是修復風險偏好,保障金融市場的風險定價功能正常運行,從而支持直接融資、股權融資的較快發展。二是適度擴大內需,在實體經濟形成優質的投融資標的,進而吸引資金脫離“金融空轉”,流向實體經濟。
此外,2019年,房地產長效機制建設、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財稅體制改革等重大改革,均面臨著破除利益藩籬、重塑激勵機制的重任,同樣需要穩健的經濟增長,以引導改革預期、對沖改革成本。“防風險”層面,“穩增長”同樣發揮著基礎性作用。保持合理充裕的流動性供給,有助于避免流動性風險升級為債務違約風險,并阻斷跨市場、跨區域的風險傳染。維持企業盈利能力和基層經濟活力,有利于加速化解銀行不良資產和地方政府債務存量。守住經濟增長底線,才能穩定市場投資預期、居民消費信心和社會安全網,為內外部風險提供緩沖墊。
開弓沒有回頭箭,“穩增長”料將貫穿全年
綜上所述,延續“穩增長”政策既可行,亦必要,更是政策全局的支柱,因此有望貫穿2019年全年。我們預計,未來一段時期,“穩增長”政策組合有望迎來新一輪優化,進而**地匹配中國經濟“減速增質”的轉型特征。
貨幣政策方面,2019年全年有望迎來至少250bp的全面降準或定向降準。同時,有序降低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以及TMLF操作加碼,將成為2019年中國央行的主要降息工具。財政政策方面,2019年赤字率有望上調,以擴大對基建投資的支持。大規模減稅有望落地,適用于制造業的16%稅率料將至少降至14%,其他兩檔稅率有望在歸并后實現有效稅率的下降,總共釋放減稅紅利預計不低于1.2萬億元。金融政策方面,推動商業銀行的內部考核激勵機制改革,疊加直接融資渠道的進一步拓展,有望繼續紓解民營企業尤其是新經濟企業的融資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