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稅降費的力度比預期來得更猛。
將制造業等行業現行16%的稅率降至13%,將交通運輸業、建筑業等行業現行10%的稅率降至9%;下調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各地可降至16%;全年減輕企業稅收和社保繳費負擔近2萬億元……政府工作報告對減稅降費做出非常細致的安排。
近些年,企業家“逃跑”總能登上熱搜,有吃瓜群眾的大驚小怪,也有企業家的深思熟慮。雖然故土難離,但資本與企業都免不了逐利,稅負成本居高不下#是燃眉之急。
根據納稅主體劃分,我國的企業部門納稅占比超過80%,由于稅制以流轉稅為主,在經濟增速放緩和結構調整時期,制造業部門盈利能力普遍下滑,因此企業主觀稅負感重。更現實的問題是,在企業稅負普遍承壓的情況下,民營企業的壓力往往**,這也是**千方百計為民營企業紓困的原因。
當前我國實體經濟發展要對抗的現實依然很“堅硬”,一方面,傳統制造業仍在艱難擺脫總體質量不高、原創基礎能力薄弱、資源與環境損耗較重等“瓶頸”制約;另一方面,大部分企業特別是廣大民營中小企業普遍受到稅負壓力、要素價格高企、盈利空間收窄、融資困難等重重考驗。
實體經濟攻堅克難,需要減負前行。積極財政正在由傳統加法向減法轉變,作為另一種積極財政,減稅拉動經濟主要通過增加企業現金流和居民收入來實現。而過往的積極財政擅長做加法,“鐵公基”為代表的大量基建是投資大戶,投資拉動對促進經濟高增長功不可沒,但難免后勁不足越來越不盡如人意,也拉高了整個社會的杠桿水平。相比之下更值得期待的,一定是減稅降費政策的效果。
按照拉弗曲線理論,減稅降費只是暫時使得政府收入減少,但可以刺激企業加大投資和促進國民消費,從而擴大稅基,#終增加稅收收入。在這個意義上,降低稅率和社保費率,讓企業承擔的成本負擔合理調減,以激發市場活力是一個#終改善經濟的過程,對政府、企業與市場來說都是好事兒。
超值減稅降費“大禮包”直指實體經濟,配合貨幣政策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雙向發力為實體經濟減負,提振企業投資信心,間接促進居民消費和經濟復蘇。減稅降費的效果,從眼前看,有利于減輕企業負擔,增強企業信心和抗風險能力,提升未來發展信心。從長遠看,有利于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為走向深層次的改革注入新動能。
財政收支平衡壓力加大,政府也為減稅創造了空間。3月5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19年赤字率擬按2.8%安排,比去年預算提高0.2個百分點,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力提效。去年,全國企業和個人減負的總規模超過年初預計的1.1萬億元,達到1.3萬億元多,加上今年的2萬億元,未來減稅不斷加碼,減出來新“4萬億”正在生成,新的發展藍圖躍然紙上。